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

竹雕仕女筆筒──二嬌共讀






大江東去,浪淘盡,千古風流人物。
故壘西邊,人道是,三國周郎赤壁。
亂石崩雲,驚濤裂岸,捲起千堆雪;
江山如畫,一時多少豪傑。
遙想公瑾當年,小喬初嫁了,雄姿英發,
羽扇綸巾,談笑間,強虜灰飛煙滅。
故國神遊,多情應笑我,早生華髮。
人生如夢,一尊還酹江月。 (蘇軾 念奴嬌 赤壁懷古)

小時候跟父親學習書法時,家中的筆墨紙硯都是極講究的。許是兒時耳濡目染, 於文房四寶之外,我對筆筒情有獨鍾。書齋案頭一只精美的筆筒,不僅讓行文書寫便利,更讓書房散發高雅氣息。對愛寫善繪的人而言,好的筆筒是必備之物。我收藏的這只竹雕筆筒,以高浮雕刻法雕刻,有著層次的立體、遠近及深度感。因年代久遠,經長時間風化而產生大小深淺不一的裂痕,散發自然歲月痕跡及古樸的光澤。

明、清兩代是竹刻發展的黃金時期,竹堅厚的外皮及細密的紋理結構正適宜具體而微的雕刻,竹脆薄的表面和堅韌的纖維不容許刻者在運刀時出錯。竹雕在明代興盛之始,並非商品,而是文人墨客的自娛之作。因為竹雕並不是宮廷藝術,所以和其他小工藝一樣,對作品年代的判斷上備感困難,往往缺乏在宮廷藝術品常見的朝代年款。雖然有些竹器上有刻者的款識,但它們的真確性往往存疑。所以竹器上的款識只可辨別風格,很難作為鑒定年代的依據。

明朝小說盛行,版畫題材很多採自小說。內容雖然並不廣泛,但構圖佈局、筆墨意趣,都是文人的。寄情於山水、笑傲於江湖,這些情懷,是能於刀下尋蹟的。所以一件好的古代竹刻,必有超然脫俗的氣韻。尤其是詩書繪畫上的修養,也有清晰的體現。所以竹刻是最逼近「文玩」的本質,不奢華,卻有足夠的韻致。筆筒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置筆用具,一般呈圓筒狀,材質多樣,可見竹、木、瓷、漆、玉、象牙、紫砂等,是文人書案上的常設之物。在古代,筆筒以其藝術性和較高的文化品位,受到文人墨客的青睞。

名將美人,用在三國東吳二喬兩姐妹身上是十分恰當的。一對姐妹花同時嫁給二位英雄豪傑:一位是雄才過人、威震江東的孫郎;一位是風流倜儻、文武雙全的周郎。可惜天妒良緣,孫策被暗殺身亡,死時年僅二十六歲。「愁苦,問院落淒涼,幾番春暮?」這就是大喬今後的生活。周瑜是孫策的好友,少年時期跟著孫策一起打天下。周瑜容貌俊秀,精於音律,至今還流傳著「曲有誤,周郎顧」的民諺。可惜武藝非凡的大將軍周瑜敵不過羽扇綸巾的諸葛亮,為了荊州的借還問題,諸葛亮活活氣死周瑜,不知諸葛亮後來到周瑜靈前祭拜時,小喬是何感慨?應是:「凝眸處,從今又添一段新愁。」

美人命薄,二喬在如詩如畫的江南,過著寂寞生活。這筆筒所刻劃的是否正如二喬面對江南的春草碧色、春水綠波,姐妹相伴排遣孤寂的下半生?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