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9月21日 星期六

長篇電視連續劇-三國





滾滾長江東逝水,浪花淘盡英雄。
是非成敗轉頭空,
青山依舊在,幾度夕陽紅。
白髮漁樵江渚上,慣看秋月春風。
一壺濁酒喜相逢,
古今多少事,都付笑談中。

最近中視上演大陸劇「三國」,剛看數集便沉迷其中無法自拔,有些悔恨少時不曾仔細閱讀這本巨著。透過三國,能讓己身獲得深沉的歷史感;透過歷史,可以窺見王朝的興衰更迭;征討血戰,可以知曉歷史事件的波譎雲詭;風雲際會,可以仰慕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。從三國中,可以習得古人的處世之術。例如劉備,論文韜武略皆不如曹操、孫權,但他卻善於知人、察人、用人,他對關羽、張飛用桃園結義之法,對孔明則三顧茅廬,對投身的趙雲、投降的黃忠、馬超也大加重用,正是有雄才偉略的軍師及五虎上將對他的擁戴,才使他雄霸一方。

三國人物中最深入民心的要算是關羽了。只要看看處處林立的關帝廟,就能明白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。他的道德人格可用「忠義」二字來概括,既有民間俠士的江湖義氣,又有忠於君國的風範。許田射獵,曹操欺君罔上,他怒不可遏,拍馬舞刀要殺曹操,這是君國之義;「公約三事」後降曹、「千里走單騎」、「過五關斬六將」,這是兄弟之義;這種千金不易、堅如磐石的忠誠在戰亂的年代的確難得。但是關羽也並非完人,他不願與黃忠同列為五虎上將、看不起孫權、瞧不起陸遜,因而大意失荊州。他義氣深重,華容道上放走了惶惶垂淚的曹操,這固然是知恩圖報,成就他的千秋義名,卻把個人的恩義凌駕於國家的利益之上,誤了統一天下的大事。

三國演義其實就是一部三國的英雄史。在這眾多的英雄人物中我最崇拜最喜愛的便是諸葛亮了。他二十七歲出隆中,先定三分策,繼試啼聲於博望、新野,大破曹軍,使得久經戰陣、桀驁不馴的關羽、張飛大為嘆服。這固然由於諸葛亮不世出的才情,但他所受的訓練、所下的苦功,也是值得我們留意與深思的。從他舌戰東吳群儒的對話來看,他說:「儒有君子、小人之別。」可見,他認為讀書人有兩種:一種是有真才實學,能匡服宇宙、造服世人、留芳後世;另一種只能舞文弄墨、吹牛撒謊、雖以文章名世卻委身非人。

自比管仲、樂毅的諸葛亮,是期盼將自己訓練成有真才實,能匡服宇宙的讀書人。孔明草船借箭成功,魯肅問他怎知江中會有大霧?他回答:「為將而不通天文、不識地理、不知奇門、不曉陰陽、不看陣圖、不明兵勢、是庸才也。」聽完這段話,不得不教人佩服得五體投地而仰慕嘆服了。

沒有留言: